十五局二公司杭黃鐵路項目部里有這么一個群體,曾在中國人民解放軍軍營度過青春似火般的戎馬生涯;又聚集在中鐵建企業麾下,為祖國的鐵道建設事業擔當開路先鋒、施工中堅。他們軍裝不身軍魂在,紅星永鑄心頭中。處處展顯“老兵新傳”風采。
公司職代會前夕,我以職工代表的身份,聯系了李龍學等項目上六位退轉軍人。分別征求他們對企業的意見和建議,目的是形成提案,向大會反饋。
令我驚嘆的是,這些“老兵”,所有意見和建議,沒有一條是涉及個人福利、待遇的訴求。幾乎不約而同的提出這么一個問題:我們是最后一批在崗的老鐵道兵。面臨一兩年內退休的現實。我們最關注最牽掛的是:“鐵道兵精神”,這個寶貴紅色財富,這個企業之魂,如何傳承下去的大課題。“春蠶到老總吐絲”,敬業愛企精神深深打動了我。我連夜撰寫《關于建議每年的“兵改工日”在職工中開展光榮傳統教育活動的提案》。我把老兵這種不忘初心,繼承和發揚“紅色基因”“紅色動力”的責任擔當寫了進去。我拿著提案再次去征求他們的意見時,他們如釋重負般的笑了。但我也看得出,僅憑一紙提案,很難了卻老兵們那魂牽夢繞、癡情不改對“光榮傳統代代相傳”的念掛。
項目部司機劉家彬,六零后。用他的話說,“自己和八一很有緣”。八一年參軍;恰逢八一節那天生了兒子,取名“建軍”。看他的履歷簡單的出奇——從四川宜賓入伍,三年在軍營,其后沒離開工棚。部隊學的技術,一直在發揮作用。軍改工三十三個年頭,一直在十五局二公司隨工程項目部南征北戰,摸打滾爬。我以前認為,小車司機這工作風光輕松。多年和他們打交道,才了解這個職業實屬“高危行業”。其它的不說,就說三難:“常年難見家人的面;長期難睡半宿眠;長時難吃準點飯”。這正是工程項目上的司機們的真實生活寫照。
劉家彬和大多數工友一樣,一輩子沒有驚天偉業,只有盡心盡職的埋頭實干。每次出車回來,再晚再累,他都會把車輛里里外外檢查一番,絕不馬虎。隨后把車輛保養的干干凈凈。任務一來,隨叫隨走,從不誤事。有時出車剛回來,又有跑長途任務。劉師傅二話不說“我是老司機,路況熟悉,我去。”查看劉師傅近年考核記錄,他安全行車65萬余公里無事故,無違章。當問到他怎么做到幾十年如一日,當好司機不出錯。他回答說“我是部隊培養出來的,我不會給部隊丟臉。干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把小事當大事干。”這正是“老兵”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默默奉獻的時代強音。他精打細算,主動招攬工程人員乘坐順風車;項目部燈泡壞了,他會主動去更換;有點空閑,還會去食堂幫廚或當項目志愿者,撿拾駐地周邊垃圾。正是這點點滴滴凡人小事,構建了企業精神文明的金字塔。
七月的皖南,驕陽似火,大地變成了“蒸饃鍋”。此時此刻,杭黃鐵路項目的決戰之役——無砟軌道施工全面打響。工期就是命令,工地就是戰場。項目部把14.9公里工程段分成五個工作面。架子隊各自為戰,形成合圍之勢。各工作面的指揮員戰斗決心和指揮才能成了致勝關鍵。第一工作面至第五工作面的一線指揮員分別是:楊仕軍、張丑勝、韓存海、崔小虎、徐建偉。五人全有軍人經歷。他們還有一個共同的身份——共產黨員。
他們白天烈日蒸,晚上要挑燈。一天三班倒,施工不間斷。科學施工,實干加巧干。白天盡量排兵在隧道段施工,晚上在露天段生產。他們每個人的眼睛都布滿血絲,卻透露出堅毅、必勝的霸氣。韓存海,身體有病,近期一直在服用中藥。他愛人就把煎好的藥湯送來工地。正是這些曾經軍營里的鋼鐵戰士,再次創造“長城永不倒,寶刀永不老”的標桿崗和鋼鐵線路飛速向前的業績。我實在不忍心去打擾這些勇士們的分分秒秒。但我心里和他們有個約定,待到通車慶功時,我一定會把軍營里走出的好漢們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跡,采訪整理出來,致敬鐵路建設事業中新時代最可愛的人。
杭黃鐵路建設三年來,項目部參建員工中的轉退軍人,曾有三人次獲公司、集團公司“優秀共產黨員”表彰;二人次獲勞動模范稱號;九人次獲上級各種嘉獎和榮譽證書。在項目部施工工地,看不到昔日軍營里的“綠色海洋”,但你能看到“軍營種子”正在生根發芽,枝繁葉茂,生機盎然;雖聽不到昔日的嘹亮軍號,但你依然能聽到老兵們蕩氣回腸的軍歌言志——“咱當兵的人,就是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