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擁有創新思維的團隊,將是一個活力無限、戰無不勝的團隊。面對項目地處祁連山國家自然保護區內,生態環境脆弱,環保要求高,存在諸多國家級乃至世界級技術難題的實際,十五局五公司蘭張三四線鐵路新烏鞘嶺隧道項目黨支部把“微創新”作為“秘密鑰匙”,把創新項目化管理作為黨建工作融入安生生產工作的有力抓手,靠創新引領打造出“過硬堡壘”。
創新引領信念,“登高”才能“望遠”
“峻峰矗立冷雪飄,漢風胡韻競寂寥。烽燧遙望安遠堡,天塹橫亙斬龍壕。”提及烏鞘嶺,業內人士都“談嶺色變”。不僅僅因為它“盛夏飛雪,寒氣砭骨”的盛名,還因為在其間隧道施工,要面臨突泥、涌水、巖爆等諸多未知風險。時至今日,該項目職工余東依然記得自己初入烏鞘嶺時內心的震憾和畏難情緒。“第一反應就是干不了、不會干,說實在的,連轉頭回家的心思都是有的。”
如何拴心留人激士氣?該項目部黨支部敏感的意識到,只有提升員工的內心信念,才能激起強大的內生動能。支部一班人想出的第一個妙招就是“繪創新藍圖”。在一次次以骨干黨員為主體的“頭腦風暴”中,一個以智慧工地為主線,全面加強項目智能化、信息化、人性化建設,促進項目管理水平、管理品質雙提升的藍圖逐漸清晰,讓大家對這個“家”有了更多的自豪和期盼。
在創新思維的引領下,智慧型工地指揮中心建起來了。在BIM+GIS平臺統領之下,該項目安全、質量、環保、進度、機械車輛、人員等各個管理系統有機協同運作,相關信息的實時上傳。一個神奇的二維碼就可以實現對各管理作業單元、每個作業時段實施全員、全方位、全流程實時動態管控,實現了工作有標準、任務有分工、流程可控制、責任可追溯和信息共享。
創新思路之下,處處都是對員工別具匠心的“細致入微”。針對斜井及主洞網絡信號無法全覆蓋的實際,該項目升級洞內通訊系統,在斜井及主洞內每隔300米設置視頻對講系統,可實現通訊對講、音樂播放、“安全提醒”整點播報等功能。同時,在洞內引入聯通信號基站,增加了通訊手段,改善了員工工作環境,方便了洞內與外部的聯絡。就連平日里枯燥的質量安全培訓,置入“智慧”大腦也有了不一樣的體驗。該項目利用安全隱患分析、VR體驗、火災消防演示以及施工工法教學視頻、模型等方式,對員工進行可視化、體驗性教育,增強了員工的帶入感,提升了全員標準化、流程化作業水平和安全風險辨識能力。
立起創新標桿,“榜樣”引領“潮流”
“一個黨員一盞燈,一個黨員一面旗。”在以創新為理念,該項目擁有智慧大腦的“創新之星”最受“追捧”。
該項目地質情況復雜,具有高地應力、軟巖大變形、富水、斷層、偏壓等顯著特點。此外,隧道穿越F4、F5、F6三條區域性大斷層,最大埋深940米,Ⅳ級、Ⅴ級圍巖占比87.6%。F5和F6斷層之間長2205米的三疊系上統砂巖夾頁巖夾薄煤層為中等富水區,最大涌水量達7543立方米/天,存在突水、突泥、巖爆風險,可以說是一步一艱險,處處是困難。為了及時解難題、避風險,該項目建立黨員勞模創新工作室,采用“專家在線答疑與專家現場解題”“理論課堂與實踐課堂”相結合的方式,動員項目創新中堅力量,專門組建黨員技術專家團隊,負責圖紙會審、方案編制和論證、施工期間風險預判、評估和風險應對工作,使創新在“創新工作室引領,黨建項目化管理”的思路之下貫穿于項目施工的全過程。
既有7號斜井3號支洞工區位于F5斷層和F6斷層之間長2200米為中等富水區,節理發育,面臨日涌水量超2400余方的難題。該項目部黨支部帶領勞模創新工作室積極響應,研究設計出全自動大功率多級聯合排水系統,為斜井施工排除了最大的障礙。軟弱圍巖的開挖安全是項目班子的“心頭之患”,為減少圍巖擾動和作業人員數量,他們在地質破碎、整體性較差的地層采用銑挖機施工,不僅平均工效達30立方米/時,安全也得到了保障。針對隧道大型機械化施工的趨勢,該項目與鐵建重工聯合進行了無人化立拱作業探索,改進了立拱作業臺車,將作業人員由9人減至3人。針對隧道內通風不暢的難題,經過多次勘察、精準計算,該項目首次在國內采取利用既有隧道供風,將原設計的通風距離縮短了2300多米,優化后最大通風距離為2180米,解決了長距離通風質量差、安全風險系數大的難題。經測算,節約用電約1300余萬度,成為國鐵集團2020年重大科研項目。
立足微創微改,“光點”匯成“星河”
該項目黨支部搭平臺、設擂臺,積極開展“黨員+微創新”評比活動,征集創新金點子10余條,讓點點創新光茫匯聚成燦爛星河。
爆破裝藥是個細致活,雖然“慢工出細活”,但工效提不上去,影響施工進度。在黨員攻關小組的反復試驗下,采用異形塑料聚能管水壓爆破工藝。爆破人員提前將炸藥和水袋放入管中,到達現場后直接安裝,與普通鉆爆法相比,每循環裝藥時間可減少40-50分鐘,裝藥量可節約1/4,有效提高了開挖工效,使管段III級和IV、V級圍巖月均進尺分別達到140米和90米。
施工期間,二襯砼拱部開裂、掉塊的質量通病是一大難題,該項目采納黨員“微創”思路后,二襯端頭全部采用軟搭接工藝。即在原鋼模搭接托架上固定厚度為12毫米的橡膠板,其壓縮量為2-3毫米,搭接寬度為10厘米。在此基礎上,積極探索無搭接的施工工藝和工裝改進,收到了良好效果。為確保二襯拱部沖頂質量,防止拱部脫空,二襯臺車采用分倉布料入模澆筑,并將沖頂管由垂直沖頂改為斜向45°沖孔,減少了沖頂阻力,拱部脫空率與傳統工藝相比降低60%,有效減少了“人”字坡和拱部脫空等病害。
據悉,該隧道共有長距離通風技術研究、無人化立拱作業等4項科研項目獲得立項。在解決施工實際困難的同時,也為“后來者”總結了經驗,提供了“教科書”。
洞內外可視化通訊系統
新烏鞘嶺隧道進口美如畫
指揮中心指揮調度
智慧工地指揮中心可視化安全體驗館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