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更深層次改革,實行更高水平開放,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強大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重要講話中,對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提出新要求,為我國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指明了方向。
專家表示,此次深改委會議釋放重要信號:構建新發展格局,要繼續用足用好改革這個關鍵一招,實行更高水平開放,以此為動力打造新格局下的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構建新格局是“事關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
習近平總書記在此次會議上強調,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作出的戰略決策,是事關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說,構建新發展格局具有堅實的歷史基礎、理論基礎和實踐基礎,是黨中央順應時代要求作出的戰略部署,是我國步入高質量發展階段、解決新時期面臨的各種中長期問題的重要戰略舉措。
劉元春分析,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為適應外部環境變化,我國相繼提出擴大內需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戰略,可以說過去十多年已經在向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轉變。
“目前我國人均GDP已達1萬美元,正處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全面向世界經濟強國、現代化強國邁進的關鍵時期。”劉元春說,當下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倒逼我們進一步轉向國內市場主導的國民經濟循環。
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強調,當前形勢下,構建新發展格局面臨不少新情況新問題,要善于運用改革思維和改革辦法,統籌考慮短期應對和中長期發展,既要在戰略上布好局,也要在關鍵處落好子。
“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不斷釋放內需潛力,關鍵要暢通阻礙循環的堵點和斷點。”普華永道中國首席經濟學家、中央財經大學教授張禮卿認為,我國應抓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戰略方向,進一步推進營商環境改革,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不斷增強國內大循環的活力。
國內大循環本質仍是開放的循環
新發展格局強調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是否意味著對外開放不再重要呢?
“當前,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抬頭,我們決不能被逆風和回頭浪所阻,要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堅定不移擴大對外開放,增強國內國際經濟聯動效應,統籌發展和安全,全面防范風險挑戰。”面對一些質疑和擔憂,此次會議給出了明確回答。
張禮卿認為,新發展格局意味著,在市場機制作用下,我國最終產品的供求均衡將主要通過國內市場來實現,同時通過參與和利用國際產業鏈、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活動,有效促進這一供求均衡的實現。
“國內大循環必須要與國際大循環相互配合、相互促進、相互協調,兩者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劉元春說,國內大循環本質上仍是一個開放的循環,只是它以滿足內部需求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挖掘內部市場潛力,并通過持續對外開放,用中國內需大市場帶動全球經濟復蘇。
作為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的舉辦地,上海正在建設國內大循環的中心節點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鏈接。今年上半年,上海實到外資102.8億美元,在去年增長13.9%的基礎上繼續增長5.4%。
“連續兩年參加進博會后,我們感受到中國市場的魅力,并將中國區總部升級為亞太地區總部,未來還將持續加大在華投資。”美國嘉吉集團全球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麥偉德說。
國泰君安證券研究所全球首席經濟學家花長春說,中國既擁有強大的制造能力,也擁有龐大的消費市場,同時還擁抱經濟全球化。“我們將日益強大的國內市場視作一種戰略資源,成為中國推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底氣和力量所在。”
凝聚改革力量 以高水平開放打造新優勢
面向未來,此次會議傳遞出堅定不移深化改革開放的重要信號,旨在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強大動力。
專家認為,當前,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促使我們更多反思國內經濟的結構性問題,倒逼國內改革加速,以深化改革激發新發展活力,以高水平對外開放打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唯有暢通國內大循環,才能更好聯通國內和國際市場,更好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更加強勁可持續發展。”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徐奇淵說。
從5月《關于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意見》發布,到6月《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印發;從2020年版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進一步縮減,到此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推進對外貿易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
這些新部署背后,我國正努力把構建新發展格局同實施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等銜接起來,在有條件的區域率先探索形成新發展格局,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
面向未來,我們將置身更復雜的外部環境。實行更高水平開放的同時,統籌好發展和安全至關重要。
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管濤認為,既要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情,堅持以改革開放為動力推動高質量發展,也要把握好矛盾運動規律,著力補短板鍛長板,增強應對風險挑戰的競爭能力和斗爭本領,打造我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