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得住寂寞,經得起誘惑;只管耕耘,不談收獲。”這是上海院總工程師薛新功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薛新功來自陜西渭南,16歲時考到上海學習鐵道工程。畢業分配時,他主動提出回西北“苦地方”工作,選擇了“線路”這個“苦專業”,從基層一線開始,工作的前5年天天“折騰”在山溝里。長期做外業,既艱苦又單調,但他骨子里又是個浪漫的人,時常通過錄音機聽柴可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讀羅曼·羅蘭的作品,來找尋志趣之外的情趣。“選線的奧妙在于兩點之間,除直線之外有無數條,從中優選一條,這凝聚著你的專業面、技術功力、視野等。”薛新功說。
沉下心、俯下身,時光終不辜負有心有行的人,秦嶺山、黃土地成了薛新功成長的沃土。作為38年奮戰在鐵路勘察設計一線的科技工作者,他對不同時期的鐵路選線技術進行了思考和總結,賦予了綜合選線及總體設計新的內涵,尤其在“兩高一險”高原凍土鐵路、高速鐵路及復雜險峻山區鐵路勘察設計方面成績斐然。
在青藏鐵路格拉段,他和團隊創造性采用20‰最大坡度方案對凍土區線路進行系統優化,節約投資5.6億元,成為敢在凍土上動土的人,該段總體設計獲全國優秀工程設計金獎;在鄭西黃土地域高鐵中,主持研究的“濕陷性黃土地區高速鐵路修建關鍵技術”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主持的青藏鐵路格拉段及秦嶺隧道群2項工程入選FIDIC百年慶典“全球百年經典工程”大獎……
薛新功(左三)在青藏鐵路現場審定方案
多年來,薛新功孜孜追求、潛心鉆研,把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融入鐵路事業之中。“個人榮譽是集體智慧的結晶”,作為“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他總謙稱自己是站在前人肩膀上“摘星辰”,“生逢偉大的時代,也感謝遼闊的國土,讓我們有了成長成才的舞臺”。
關山萬千重,征程無窮期。進入新時代,薛新功又投身市域鐵路和智慧鐵路領域,在接續奮斗中為科技強國積蓄有生力量。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