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馳騁在八閩山水間
——中國鐵建助力福建省經濟發展紀實
2020年12月26日,由中國鐵建設計建設的福平鐵路首次將高鐵送上平潭島,離寶島臺灣最近的平潭終于結束了不通鐵路的歷史。
在讓人心旌搖蕩、千頃碧波上的中國首座跨海公鐵兩用大橋上,列車好似海上飛虹,乘風破浪,風馳電掣。
福平鐵路
這是新時代中國鐵建助力福建交通強省建設的一個縮影。60多年來,鐵道兵以及脫下軍裝的中國鐵建建設者前赴后繼,不斷突破自然條件束縛,將足跡踏遍八閩山川大地:第一條鐵路、第一條高速公路、第一條海底隧道、世界首座跨海大橋……中國鐵建以逢山鑿路、遇水架橋的勇氣,深度參與到福建省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中,譜寫了一部天塹變通途的奮斗史。
快速路網全面鋪開
蜀道難,難于上青天,可閩道比蜀道還要難。東南沿海的福建,山地和丘陵約占全省總面積的90%。
時間回溯到1955年,期盼已久的鷹廈鐵路正式開工建設。鐵道兵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王震將軍帶領鐵道兵8個師、1個獨立團,閩贛兩省合計20余萬軍民投入到約700公里的鷹廈鐵路建設中。最終,僅用34個月就實現了鷹廈鐵路通車交付和試運營,比原計劃提前1年零22天,創造了當時我國鐵路建設的最高速度,福建從此走出不通鐵路的歷史。
鷹廈鐵路的建成,使福建與全國各地緊密連接在一起。此后三四十年間,鷹廈鐵路一直都是福建溝通沿海內陸、運送物資人員、促進經濟發展、加強海防國防的戰略大通道。
鷹廈鐵路
進入上世紀90年代,福建鐵路建設迎來“黃金期”。由于建設初期為戰備線,鷹廈鐵路標準較低。1993年,中國鐵建設計的鷹廈鐵路電氣化改造工程完工,成為華東地區第一條電氣化鐵路。隨后,中國鐵建參與建設的橫南鐵路、梅坎鐵路、贛龍鐵路相繼建成通車,福建出省通道增加到4個,與內地溝通越來越緊密。真正的巨變發生在2009年以后,一聲汽笛將福建拉入時速200公里以上的“動車時代”。
2009年,中國鐵建設計建設的溫福鐵路通車運營,這條福建省內第一條高速鐵路,拉起了福建省沿海通道的一條黃金線,它的到來讓福建省告別了只有單線、低速鐵路的歷史。
隨后,由中國鐵建設計建設的合福、向莆、龍廈、廈深高鐵……以近乎一年一條的速度建成通車,福建的高鐵列車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呼嘯而來,福建省也成為中國第一個市市通高鐵的省份。
溫福鐵路
從1949年沒有一寸鐵軌,到現在全省鐵路營業里程突破5000公里,中國鐵建參與了福建省內所有鐵路的建設,見證了福建鐵路從“瓶頸”向“超前”挺進的歷史。
如果說鐵路網塑造了福建省的鋼筋鐵骨,那么公路網則疏通了城市間的血脈。在剛剛過去的“十三五”期間,福建省“六縱十橫”高速公路網規劃落地,新增1000公里,總里程突破6000公里,路網密度在全國各省中躍升至第三。
事實上,福建省高速公路建設起步較晚,直到1994年,由中鐵十六局參建的福建省首條高速公路泉廈高速,才在八閩人民的翹首期盼下到來。自此,中國鐵建參與建設的一條條高速公路打響了轟轟烈烈的“大會戰”。
泉廈高速公路
1996年,中鐵十五局參建的廈漳高速公路和漳龍高速公路開工;
2000年,中鐵十五局參建的三福高速公路開工;
2005年,中鐵十六局、中鐵建電氣化局參建的泉三高速公路開工;
2014年,中鐵二十三局參建的廈沙高速公路開工;
……
曾經高山阻隔,現在四通八達,橫亙在福建與內陸之間的“八山一水一分田”開始被頻繁征服。 “十四五”期間,中國鐵建將繼續深度參與多個高速公路項目,助力福建省形成“四縱九橫”高速公路骨架網。
大步邁向智慧交通
依山而居,向海而生,山海相交造就了福建省內復雜特殊的地質環境。這里既有崇山峻嶺,也有海風狂蝕,一個又一個施工“禁區”不僅挑戰著施工極限,也挑戰著中國鐵建建設者的智慧。
復雜的地質環境為交通建設提供了天然的“試驗場”。福建省也成為中國鐵建投入“大國重器”和智能建造的重點區域。
正在緊張建設中的福廈高鐵是福建省內第一條設計時速350公里的高鐵,也是全國首條跨海高鐵。這條鐵路的特殊意義在于,它與已經開通運營的京張高鐵一起被列為“智能高鐵”的前沿陣地。
全國首臺千噸級高鐵箱梁運架一體機“昆侖號”正式投用福廈高鐵
為此,鐵四院開展涵蓋“智能建造”“智能裝備”“智能運營”的智能福廈研究。其中,“大跨度高速鐵路斜拉橋精細化施工監測”“雙塊式無砟軌道建造及運維信息化管理系統”等技術將確保福廈高鐵從藍圖到建成,在整個生命周期信息全記錄。而由我國自主研發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也將為福廈高鐵保駕護航。
除了高端技術,大國重器也在福廈高鐵頻頻亮相。由中國鐵建研制的全國首臺千噸級高鐵箱梁運架一體機“昆侖號”正式投用福廈高鐵,重達1000噸的高鐵箱梁成功架設到正在建設的福建湄洲灣跨海大橋的橋墩上。
平潭海域是與百慕大、好望角齊名的世界三大風口海域,這里被公認為“建橋禁區”。可條件再難也難不住建設者的決心。中國鐵建建設者迎海風、戰海浪,石上種花、浪里搭臺。不到6年間,建成世界首座公鐵兩用跨海大橋,成功將鐵路送上平潭島,我國鐵路橋梁開始由內陸江河邁向海洋。
這樣的挑戰無處不在,比比皆是:
在廈門,由中鐵十八局、中鐵二十二局參建的廈門翔安隧道是我國大陸第一座大斷面海底隧道,隧道最深處位于海平面下70米,相當于深入海底23層樓高。
同樣在廈門,由中鐵十四局施工的廈門地鐵2號線過海隧道是技術難度最大的采用盾構法穿越海底的地鐵隧道。
在龍巖,鐵四院設計的中國喀斯特地貌內的第一座跨高鐵轉體斜拉橋——龍巖大橋創造了最長轉體懸臂、最大轉體梁長、最大傾斜角度下塔柱、單點兩次轉體等多項世界紀錄。
在三明,中鐵二十三局參建的莆炎高速公路后亭溪大橋右線主墩最高墩高達118.9米,被譽為“福建第一高墩”,施工環境和難度均充滿挑戰。
從質量保證到技術難題,“鐵建智慧”一次次經受著考驗,也一次次創造著奇跡。
融入城市發展大潮
近年來,隨著自由貿易試驗區、綜合實驗區、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等政策相繼落子,加之此前的廈門經濟特區,福建逐漸擁有了“多區疊加”的鮮明特色,城市發展蹄疾步穩。
海峽(福建)交通工程設計有限公司是中國鐵建18家在閩單位之一。這家由鐵四院與福建省交通規劃設計院合作共同成立的設計院集合了兩大設計強院的品牌、技術、人才和資金優勢,先后承擔了福廈高鐵,福州地鐵4號、5號、6號線,以及福州、寧德、南平、莆田、龍巖綜合交通樞紐等規劃勘察設計任務,是中國鐵建融入城市發展的一個生動樣本。
既要發展“高質量”,也要生態“高顏值”。由中國鐵建勘察設計的武夷山有軌電車正在緊張施工中,這條“零污染”的觀光線路是福建省第一條有軌電車線路,也是全國首個旅游觀光有軌電車項目。不久的將來,“車在路上跑,人在畫中游”將成為武夷山的新風景。
這樣的美景處處可見,將工程與環境完美融合已經成為中國鐵建打造“綠色”工程的標配。由中鐵十七局打造的廈門環島步道位于廈門海濱景色最美、游客最密集的沙灘上,步行在此,便可親手觸摸“美麗廈門”的無限魅力。
有“東方夏威夷”美譽的廈門,一直善用自然環境支撐城市形象,城市文化的積淀,被清晰梳理到城市公交系統中。為此,在廈門BRT設計中,中國鐵建突出橋梁色彩、橋梁夜景、橋梁綠化及停靠站景觀等方面的美感,使高架橋景觀與城市周圍環境和諧一致。
廈門BRT
鐵路開進去,財富滾滾來。對于鐵路這種大運量、高費效比的交通大動脈來說,鐵路線延伸到哪里,哪里就獲得了快速發展的機會。
由中國鐵建設計建設的衢寧鐵路就是這樣一條名副其實的扶貧致富路。這條全長379公里的鐵路徹底結束了福建松溪、政和、屏南、周寧等縣不通鐵路的歷史。
作為閩東北地區的扶貧資源之一,衢寧鐵路是閩東北地區的經濟動脈,對于鞏固沿線經濟欠發達地區脫貧攻堅成果、沿線旅游開發和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福建地處東南沿海,臺風、洪水等自然災害多發頻發。據統計,每年登陸福建的臺風有近10次,2018年更是經歷了23次災害過程。中國鐵建與福建命運與共,哪里有險情,哪里就有中國鐵建的身影。在無情的災害面前,中國鐵建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央企擔當。
2010年,連續暴雨引發的洪水和泥石流沖毀了鷹廈鐵路多處路基。鐵四院立即組織專家組趕赴現場,中鐵十七局抽調200余名精兵強將和10余臺挖掘機等設備第一時間參與搶險,經過4天4夜連續奮戰完成了搶險任務。2016年9月,臺風莫蘭蒂正面襲擊廈門,這是1949年以來登陸閩南地區最大的臺風。中鐵二十二局在臺風過后的72小時內,累計投入人力1121人次、各類車輛256輛參與搶險救災,為受災嚴重的廈門、泉州等地的災后重建工作作出了巨大貢獻。2020年7月,搶險人員鏖戰三天三夜,山體大面積淤泥得到全部清理,邊坡上危險樹木全部被砍伐,軌道上塌方的泥土清理完成,實現了道路疏通。
美麗的鼓浪嶼,浪花與白鷺起舞。從一身軍裝戰鷹廈,到黑科技助力福廈,八閩山水留下了中國鐵建的身影。60多年的生死與共,讓中國鐵建與福建省結下了深厚情誼。山海相連,攜手共進,未來,扎根八閩大地的中國鐵建建設者,必將在山海之間創造出更多發展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