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拿起職工書屋里的《月亮和六便士》就是因為這句話。這是我第一次遇見毛姆。
文藝且充滿著象征意味的句子,總是能吸引年輕人的目光。于我而言,在略顯寂寥的工地生活里,擇一日,任平平仄仄的瑣事隨時光流淌,采擷來幾句反復謄寫,是一件極其享受的事。
查理斯·斯特里克蘭德,是毛姆在這本書里講述的主人公,他原本擁有大多數人眼中平凡而幸福的生活,工作安穩,家庭美滿。
然而想成為一個畫家的理想像一顆潮濕的種子,在他的心里不斷地野蠻生長,詩和遠方在不斷地朝他招手。在不惑之年,他不顧一切拋下事業和家庭,毅然決然地前往法國學習繪畫。
翻頁到此,我迫切地期待后面有一個“瑪麗蘇”般結局。事實卻是,他以一種近乎被魔鬼附體般的執著,以盲信者的直截了當演繹著對童年夢想的狂熱不羈。蒼海孤島、幽靜山谷,有他的伊甸園,從倫敦到巴黎再到太平洋的塔希提,他在禁錮中覺醒,在撕裂中抗爭,在追尋中歸去,在至臻中成就曠世杰作,又在火焰中化為灰燼。
直到合頁之時,我也沒有找到那句“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對于“六便士”與“月亮”,理想與現實的話題,似乎從來都未停止過爭辯。
十年以前,成為一名出色的翻譯是我的理想,渴望在中英、中俄、俄英三方同傳的道路上有所建樹。學語言的苦與甜,交織在一次次的咬文嚼字中。細細回味來,當我第一次走出同傳會場,更多的卻是一種釋然,是不負每一個春夏秋冬的坦然。
種種緣故,成為了一名四海為家的鐵建人,從事了與專業無關的行業,也曾迷茫,卻從未放棄過執著而熱烈地過好每一天,用心干好每一份工作。
承認沒有查理斯·斯特里克蘭德的勇氣,更沒有毛姆剖析人性的通透,仍舊貪戀世俗世界里的群居生活。
“遇見毛姆,讀他的故事,你會發現,終有一天,每個人都會想起自己的夢想和初心所在。”閱讀的魅力,或許就在這無意中顯現,是一場穿越時空的心靈旅行,一路風光旖旎,可以斷斷續續理清我們的思緒,勾勒出我們想要的模樣。
抓住當下,全力以赴,腳踏實地走好一步,無問東西,不負芳華,就是我所追隨的“月亮”。
暮色漸濃,書屋外燈火通明,遠處新架起的橋梁在光影中延伸,在這里,有書、有風景、有萬物生長,也有多彩人生。
此般景象,更讓我回想起幾年前在通遼鐵路奮戰的日子。那時候的職工書屋相對來說還比較簡陋,書籍也遠沒有如今豐富,卻阻擋不了職工的讀書渴求。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年過半百的作業隊人員,名字已記不起,每周他都會抽空到職工書屋借閱書籍,從文學小說到工程專業技術類,從未間斷。
那一年,他終于考過了一建,取得了一級建造師證書。我依舊清晰地記得他分享這份喜悅時,眼睛里的灼灼之光。于他而言,輾轉中鐵十四局工地的這些年,執著于知識渴求,堅定前行,或許就是他追尋的“月亮”。
而這,也是我在職工書屋里遇見的另一段美好故事。
此后往復,但愿歲月可載,書香常伴;但愿每一份蘊藏在書屋里的情懷,都能成就遨游人生之海的理想之帆。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