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液壓模板施工技術,提前3.5個月完成施工,節約成本約320萬元;運用圍巖損傷劣化理論,攻克了軟巖大變形隧道施工難題,提前半年完成施工任務……中鐵十七局二公司依托重點科研項目和重點工程,以壓減工期、保障質量、提高效益為切入點,通過深化產學研結合、倡導“小改小革”、強化成果轉化,形成了多項具有自主知識產權、面向行業特定需求的共性技術及工法,切實將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企業的生產力和創效點。
肥沃土壤讓“創客”扎下根來
科技創新團隊在一線勘測(田玉良 攝)
“我們通過充實、完善內外部技術專家庫和專業技術人才培養,進一步強化創新型科研團隊建設,形成了較強的人才儲備和結構較為合理的專家梯隊。”該公司工程管理中心副主任富成瑋說道。
近年來,該公司實行技術創新大部室管理模式,吸引了8名有技術、有特長、有志向的青年職工“入駐”,通過充實、完善內外部技術專家庫和專業技術人才培養,進一步強化創新型科研團隊建設,對外增量引進碩士1名、聘請外部行業專家14名,對內評選內部專家8人,形成了較強的人才儲備和結構合理的專家梯隊。
他們秉承“以研促培,共同提升”原則,通過產學研結合在人才交叉培養等方面持續發力,以搭建職工夜校、外部學會、先進技術成果現場觀摩等形式,為技術人才搭建科技創新平臺,培養了一大批隧道、橋梁施工專業人才,在軟巖大變形隧道、高墩爬模、膨脹土路基、盾構施工等方面形成專項技術優勢,確保科技創新成果源源不斷。
強強聯合武裝企業“智慧大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觀摩交流團(田玉良 攝)
圍繞實施創新驅動戰略,該公司全面深化與長江科學院、天津大學、長安大學等多所科研院校成立聯合課題組,充分發揮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理論優勢,開展科研課題研究著力解決“卡脖子”技術難題,擁有一系列科技成果、國家專利、工藝工法等“利器”。
他們緊密依托“省級企業技術中心”以及內外部專家力量,通過深化產學研結合,獲得省部級工法6項、軟件著作3項,申請實用新型專利12項,先后獲得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等各類科技獎5項,切實提高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對于“高精特新”課題,該公司積極申報省部級自然科學基礎研究項目,爭取科研經費支持。
依托同賽高速公路項目,他們與長安大學展開科研合作,申報了陜西省自然科學基礎研究項目,開展“硫酸鹽環境下再生混凝土微觀結構演變與宏觀力學性能劣化機理”課題研究,獲批科研經費15萬元,實現了陜西省科研立項零的突破。目前,他們正在聯合鐵一院申請陜西省自然科學基礎研究項目,開展“復雜環境下大噸位平面二次轉體斜拉橋關鍵技術”課題研究,解決斜拉橋施工難題。
技術攻關激發吸“金”活力
滬昆客專沅江大跨剛構連續梁橋(蒲一輝 攝)
怎樣在“土壤”中培植“高收成”項目?該公司以新型實用為出發點,持續推廣應用“四新技術”,通過引進、吸收、再改進,保證了實體質量和施工安全,提高了施工效率,降低了施工成本。平天2標關山隧道通風豎井斷面直徑13.8米、深度超過300米,為甘肅省內斷面最大的通風豎井,施工難度大、工期緊、質量管控和安全防護要求高。課題組以通風豎井機械化配套為科研攻關方向,通過對礦山企業走訪調研,引進八臂傘鉆等先進的礦山開采設備,優化“三大一深”的正井法施工工藝,研發防水板鋪設臺車、物料吊送裝置、二襯分流澆筑裝置等,采用了液壓模板施工技術,提前3.5個月完成施工,節約成本約320萬元。針對大臨鐵路絹云片巖等軟巖大變形隧道,他們運用圍巖損傷劣化理論,攻克了軟巖大變形隧道施工難題,月施工進度從30米提升至70米,為大臨鐵路提前半年開通運營奠定了基礎,并在SCI期刊發表論文1篇。
當創新融入施工一線,開始成為一種“習慣”時,自然會培育出新的發展動力。今年以來,該公2項科技成果通過股份公司科技評審,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解決了關鍵性技術難題,加快了施工進度,珠肇高鐵、榆林引水等多個項目因進度領先,受到業主發函表揚。
【編輯:金雨】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