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幽碧將綠繞,千峰排闥送青來。貴州黔東南,清江兩岸,群峰疊翠,風光旖旎,少數民族風情濃郁。這里是旅游者的度假勝地。但對于中鐵十八局建設者來說,高山天險,江河阻礙,地形險峻,無疑是一項極大挑戰(zhàn)。
把便道修進深山里
由中鐵十八局負責施工的劍黎高速TJ-3標位于劍河縣境內的南寨鄉(xiāng)及南加鎮(zhèn),路線全長9.99公里,含主線橋梁7座、隧道4座、互通1座,標段主線橋隧占比約90.29%。
工程建設環(huán)境(石玉珠 攝)
2019年剛來時,由于沒有路,測量班只能帶著干糧、拿著鐮刀、扛著儀器,穿行在茂林深溪間,進行加密控制點埋設。由于地形及路途原因,很多工點都要坐船,一天也只能做一兩個點。“剛開始,我們都是沿著前期測量人的足跡勘測現場,臨邊就是70多米的深溝。8月份剛下完雨,泥土又濕又滑,一不小心就摔了下去,幸虧當時抓住了旁邊的雜草,上面的人第一時間拽住了我,否則后果不堪設想。”項目副經理張繼旺回憶起看現場時的驚險時刻,仍心有余悸。
沒有路,成了建設者的首要難題。不僅機械、材料進不來,連后期作業(yè)面都沒有。“當時沒有條件,創(chuàng)造條件也要干。”在人手少的情況下,項目主管領導親自帶隊,帶著管理與技術干部齊上陣,發(fā)揚“逢山鑿路,遇水架橋”的鐵道兵精神,頂烈日、戰(zhàn)風雪,在海拔近千米的懸崖峭壁上,通過人工攀爬陡崖進行鉆孔,爆破石方,開鑿出一條又一條施工便道。
即便如此,有時候趕上用車緊張,技術員也只能徒步走到施工現場。“便道的最大坡度高達40度,每天4個來回,兩個小時下來,已經是背脊發(fā)汗,腿腳酸軟了。”剛畢業(yè)兩年的大學生李澤政負責南寨溪特大橋,兩個月下來已被曬得黝黑。
如今,便道已拉通20余公里,每天,渣土車、工程車來回穿梭于山腰間,南寨溪特大橋1號墩已施工近30米,南寨互通主橋正在繁忙作業(yè)。每一條施工便道上,都留下了建設者無數辛勞的汗水。
在峭壁蛇山中施工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沿著便道開車十幾分鐘,就到了項目控制性工程——白水溪特大橋。白水溪特大橋全長近1.6公里,含樁基232根,最高墩柱80余米。特大橋出輩子巖隧道沿峽谷依山而建。雨水季節(jié),兩條溪水在峽谷內交匯,形成一米深的水洼,船只進不去,測量員只能扛著設備、蹚著水進去找樁位。有的樁位處于險要峭壁上,機械設備等都無法上去,測量員只能將繩子固定在樹木上,做足安全措施后吊放下去進行測量作業(yè)。定位、放炮、開挖,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如履薄冰。
南寨溪特大橋(石玉珠 攝)
南寨溪特大橋是全線跨度最大的連續(xù)性剛構橋,也是該標段控制性工程。“中間200米主跨梁橫跨南寨溪,高空作業(yè)工作類型多、技術難度大、環(huán)水保要求高、安全風險等級高。”項目總工張軍振說。2號主墩分布于堆積體、陡斜坡體,存在長大節(jié)理發(fā)育區(qū),穩(wěn)定性差,嚴重影響整橋施工進度。為突破施工難點,項目團隊改變常規(guī)施工方案,采用“旋挖機+素混凝土護壁”工藝成孔,同時在樁基周圍鉆孔預注漿以固結堆積體、危巖體等不良地質,改善地質條件,縮短樁基成孔時間,加快南寨溪特大橋施工進度。
劍河縣與湖南懷化接壤,氣候環(huán)境與湖南差不多,天氣炎熱,毒蛇種類齊全,前期測量時平均每天能遇到四五條毒蛇。“印象深刻的是一次帶領導去現場,我拿著鐮刀在前面開路,忽然發(fā)現一條蛇盤在草叢里,距離我不過半米遠,比我的胳膊還粗,心理壓力特別大。”原測量班長李小軍說。在白水溪特大橋施工現場,旁邊就是當地百姓經常說的“蛇山”,最常見的就是銀環(huán)蛇、竹葉青、五步蛇。“常常能看到蛇纏繞在鋼筋籠上‘曬太陽’,或者游在挖孔樁里‘乘涼’。”為了保障員工的生命健康,項目部邀請南寨衛(wèi)生院院長開展了毒蛇咬傷事故安全宣傳教育培訓,并向員工發(fā)放了雄黃粉等防護物品。
以堅韌澆筑希望
不僅要面對惡劣的施工環(huán)境,建設者的生活條件也十分艱苦。從項目去周邊最近的劍河縣有100公里的距離,過程中需要在盤山公路上繞行兩個小時,坡長且陡、彎多且急,有人常常會因長時間顛簸而暈車嘔吐。
項目駐地雖依山傍水,但交通不便、環(huán)境潮濕,毒蟲毒蛇極多。“前期到劍河縣購買蔬菜肉類,一買都是三四天的量,回來就要幾個小時。夏天蚊蟲極多,有些毒蟲爬過皮膚就留下一道紅印,有的員工直接過敏。”辦公室負責人范廣平說。由于村寨間電力線老化、供水困難,停電、停水是常有的事。“2022年元宵節(jié)一場大雪過后,整個項目停電,室外氣溫僅幾攝氏度,又濕又冷的情況下,大家只能靠火爐取暖、用蠟燭照明。”
東方坳隧道貫通現場(賈正紅 攝)
在山路上行駛20分鐘,就到了處于半山腰的一工區(qū)駐地,茂林中坐落著一排臨時板房。這里視野并不開闊,四面環(huán)山,前期便道沒有修通,手機也沒有信號,管理技術人員一扎就是一個月。“施工用水一般為山間地表水,趕上今年貴州干旱少雨,為解決現場施工用水難題,我們啟用灑水車抽水并倒運到現場,平均每天運送120噸水。”項目生產副經理李新兵說。而工區(qū)的生活用水是從山上引下來的,今年雨水少,隨時有斷流風險。“便道通了,條件好多了,伙食也好多了。”一工區(qū)負責人馮辰指著剛安裝不久的信號基站笑著說。
夜晚的老南寨,回歸了短暫的靜謐。清水江邊晚風習習,濃濃的夜幕下,不遠處的塔吊燈光與粼粼波光、點點繁星相互映襯,別有風味。江邊的駐地籃球場上,項目部員工與地方派出所民警正在進行籃球友誼賽,運球聲、奔跑聲、歡呼聲、吶喊聲,匯成一片歡樂的海洋。“正是這種敢打敢拼、積極向上的勁頭,凝聚成樂觀、堅韌、不服輸的‘劍黎精神’,讓我們愿意扎根在此、奮力拼搏。”項目書記巫海養(yǎng)說。
“召之即來,來之即戰(zhàn),戰(zhàn)之即勝。”作為四公司重點關注、重點盯控的頭號重點工程,公司副總經理(主持經理層工作)吳利民多次帶領項目管理干部徒步走遍全線,了解全線工程概況,掌握每一處施工重難點,群策群力解決問題,打通項目建設“腸梗阻”。
九分耕耘,必有收獲。今年6月11日,項目迎來第一個重大節(jié)點——東方坳隧道雙幅順利貫通,這也是全線第一座雙幅貫通的長隧道。“項目工期緊、任務重,我們采取倒排工期、優(yōu)化施工方案、加強技術攻堅、加大人員設備資源投入等舉措,確保多個作業(yè)面同時加快施工。今年項目領導班子要帶頭就地過年,搶抓建設進度,全力推動項目建設提速增效。”項目經理萬飛介紹。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中鐵十八局建設者帶著最樸素的信仰,用堅守與奮斗、智慧與汗水,夙興夜寐、劈荊斬棘,踏平千山萬壑,守護黔山秀水,誓將天塹變通途,為黔東南人民鋪就一條橫貫青山的幸福“天路”。
【編輯:顯正】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