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上午,在中鐵十四局集團第六屆職工運動會的比賽現場,遠遠地看到了一輛來自印有泰安旅游字樣的大巴車。開到近前,下來一群統一著裝的運動員,一看竟有很多熟識的面孔。原來這是老單位來自二公司的同事們。其中很多都是有近八九年的時間未曾謀面了。
大家還是跟一家人一樣,互相噓寒問暖,詢問近況。
這其中,我就看到了老曾,他已經兩鬢斑白,頭發也少了很多,但是精氣神很足。
我急忙上前,熱情地跟老曾打招呼——你好,又見面了老曾!
老曾,曾其中,1978年參加鐵道兵,參軍一年之后因為表現突出,當上了班長,管起了物資,從此就和物資管理這個行當結下了不解之緣,一干就是30多年。
和老曾相識,是在貴廣鐵路施工現場,我到現場進行采訪的時候。跟老曾一起待了好幾天。
“彩條布在第四排架子的最上面一層、液壓油在第二排架子的中間、螺母在三排架子中間的鐵盒里面……”大到鋼筋模板,小到螺絲螺母,作為物資管理員的曾其中總是能快速地說出它所在的位置和數量,他每天必做的工作就是重新梳理一遍這些林林總總的材料,做到心中有數。
“我們當兵的時候可沒有現在這些現代化的機械設備,手磨出了血泡,肩磨破了皮,每天都是一身的灰塵和鐵銹,那個苦才叫真正的苦,但沒一個人叫累叫苦。也正是靠著這一雙布滿老繭的手,才確保了物資的及時供應。”老曾伸出自己帶著繭子的大手給我看。
“這是每天數鋼筋、點材料弄的,當兵那會,手上的繭子比這得厚好幾倍”。講起以前的故事,老曾滔滔不絕,他說他很久沒有跟別人說起這些事情了,他永遠都不會忘記那些難忘的回憶。
“兵改工”以后,老曾成為眾多鐵路職工中的一員,老曾依然干著他的老本行。雖然現在機械設備也有了,現代化的電腦也有了,不用肩扛鋼筋,也不用手寫繁瑣的物資資料了,但是他從不放松對自己和對別人的要求,甚至是更“苛刻”。
“咱這‘后勤政委’太敬業,也太較真,我們幾個年輕的物業人員平日里沒少挨他訓。”2010年畢業的物資管理員高輝跟我打趣說。對每個單項工程的材料計劃,他都嚴格把控,誰來領料,他只認單子不認人,經過他手的材料,小到一個螺絲螺母都被嚴格記錄。
記得有一次,施工一隊六工班的技術員王鵬去拌合站領錨具、錨墊板??吹絺}庫還有存放的螺絲螺母,他就湊了過去,對老曾說:“曾叔,給幾個螺絲螺母唄,我那正好缺幾個?!?/p>
“可以,沒問題。物資申請單給我,我給你拿螺絲去?!?/p>
“單子就算了吧,就這么點東西?!?/p>
聽到這里,老曾白了王鵬一眼。“沒單子可不行。別說是幾個螺絲螺母就是一個小墊片也不行,我給你‘放水’了,別人也會像你一樣,今天要點這個,明天領點那個,日積月累,就不是一個螺絲螺母的問題了,那是我們整個項目部的損失?!?/p>
被老曾這么一數落,王鵬的臉紅到了脖子根,他只好乖乖地回項目部重新填寫申請單了。
當時50多歲的老曾,每天還能爬上爬下地清點物資,到各個管區檢查物資材料采購和使用情況。他那個記錄本,上面全是使用記錄數據和清點明細,記得密密麻麻,字寫得工工整整。
老曾說:“物資占工程造價的大約60%。一個工程下來,涉及幾十種甚至上百種材料,控制得好一點,就能省一點。控制得不好,那就可能會出大問題,是會造成重大損失的。我們干物資的要憑良心干活,對公司負責,心不能斜,手不能軟?!?/p>
也正是依靠像老曾一樣的老鐵道兵,負責、專注、實干、能干、不怕困難的精神才能被年輕的一輩所傳承。在我看來,這就是企業最寶貴的財富。
寒暄間聽老曾說,退休后他還被公司返聘到項目上擔任物資管理顧問,又干了好幾年。但是現在年紀大了,就被兒女們給勸回來,在家帶帶孫子孫女,和睦團圓。
因為上午還有老曾的老年組比賽項目,我們不能過多閑聊。臨別之際,我們留下各自的聯系方式??粗鴿u漸走遠的老曾,高大的背影也越來越模糊,我打心底里衷心地祝福他一切安好!
【編輯:敏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