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項適應性改造、超千次采石箱清理、數十萬條點檢記錄……翻開蕪湖城南過江隧道維保記錄表,一組組數據印證著這條“長江最難”項目的施工難度。
但很難想想,這組數據是由一群“95后”帶領創造,他們就是中鐵十四局蕪湖城南過江隧道項目的“維保團隊”,常常也被稱作盾構機的“專屬醫生”。
蕪湖城南過江隧道工程是蕪湖市“兩縱四橫一環”的城市快速路系統的骨架線路之一,也是安徽省最大直徑盾構隧道。工程位于長江皖江段“大拐彎”處,全長5.9公里。其中盾構段長度3958米,采用“皖江奮斗號”“皖江復興號”兩臺盾構機自北向南同向掘進。
2021年3月,率先通過驗收的“皖江奮斗號”盾構機在湖南長沙下線,隨著盾構機一起榮耀而歸的還有一批監造人員。過去的半年時間里,他們延續中鐵十四局的老傳統,駐扎在盾構機制造現場,是監造,更是學習。
“那時候我們也是剛剛畢業,絕大部分都不是機械專業,別說盾構機,就連機械都是個完全陌生的領域。”機電領班范振鵬是其中一員,對他們來說,那些技術名詞猶如天書一般晦澀難懂。
盾構經理郭建豪每天要通過他們的監造日志,隨時掌握盾構機的生產進度。“剛開始的2個月,就一直在糾正一些最基本的表述,每天都能挑出一堆毛病。”
對盾構機的陌生,讓他們的工作日志錯誤百出。小伙子們暗自下定決心,要改變這樣的現狀。他們認為,首先就是要“讀懂”這臺“巨無霸”。晚上,他們就在房間內,一起研讀圖紙;白天,他們就帶著問題,緊跟在設備制造技術人員身后,進行求證;看不懂圖紙,他們就順著管線,一點點的認清零部件。
功夫不負有心人。正是由于監造期間的付出,他們對盾構機的構造有了清晰地認知,這也讓他們在盾構機進場組裝時,能夠快速的理解交底方案,高效的完成裝機任務。
2021年9月、2022年4月,“皖江奮斗號”“皖江復興號”盾構機先后始發,形成“雙龍穿江”的壯觀景象。這批學成歸來的“醫生”們也正式上崗,12人組成的“維保團隊”每天行走在盾構機內,確保兩臺“巨無霸”順利掘進。
“盾構機維保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業務能力的提升常常只能在日常的業務工作中來實現。”機電部部長孫小玉表示。他曾先后參建過南京寧溧線10標、南京五橋夾江隧道的建設,是團隊中擁有實戰經驗最多的技術人員。
開展“桌面復盤”提升業務水平(閆波 攝)
如何提高這群“醫生”的實踐水平?孫小玉有自己的一套法則。遇到問題,他習慣把大家叫到一起進行“桌面復盤”,圍繞事件進行回顧分析。“通過這樣的復盤,他們不僅能很快發現自己處理問題存在的不足,有時候還能總結出新的方法。”
在實踐中,這些年輕的小伙子們早已練就了一身“望聞問切”的本領。他們通過設備維保“領值系統”加強對盾構機的點巡檢,截至現在,兩臺盾構機已經完成了近150000條設備點巡檢任務,以及超160000條潤滑任務。
他們每天在機器轟鳴、密集狹小的空間穿梭攀爬,與液壓管路、水氣管等打交道,一身衣服總滿是油漬、泥漿,而蕪湖城南過江隧道作為“長江最難”盾構隧道,不僅讓團隊成員在這里成長成才,也給與了這個團隊更多的挑戰。
根據隧道段地勘報告,盾構機從840環開始,將遭遇600米的上軟下硬層、全巖段。而在掘進中,技術人員發現,上軟下硬地層中不僅富含砂層與泥粉砂巖,而且還出現了泥質粉砂巖與石英砂巖互層。
“兩臺盾構機陸續出現掘進參數異常變化、刀筒裹泥、刀具偏磨,盾構機刀盤面板和輔臂開口結泥餅等問題,掘進變得舉步維艱。”孫小玉說,為了應對變化的地層,該項目先后召開40余次內外部專家會、1次院士專家會,提出了30余項處理措施。
對盾構機零部件進行檢查(閆波 攝)
高壓進倉清理泥餅、拆除中部格柵、割除刀盤限徑板、增加沖刷管路、調整刮刀高度、吸口前移……這支年輕的“醫生團隊”發揮聰明才智,讓每一項舉措在這里落地,對盾構機進行了百余項針對性改造。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也在不斷地挑戰、歷練,直至更加成熟。
“在這里,盾構機高負荷工作之下,他們需要處理更多的突發、緊急狀況,更是滿身泥漿、油漬。”郭建豪說,團隊成員基本都是家里的獨生子,日常穿著也是極其時尚,很難想象,他們能夠毫不猶豫跳進滿是泥漿的氣墊艙、頂著噴灑的泥漿尋找泄漏點、帶領團隊清理泥塊。
“有一次,在中心錐沖刷管路不停的晃動下,錐內管子接頭斷裂,泥漿順著管道逆流進盾構機。如果不及時堵漏,中心錐很可能被淹沒。”頂著40多度的泥漿,在煙霧繚繞的中心錐內,機電領班王海澤和伙伴們“一錘定音”,使用木楔子順利堵住漏點,而他和小伙伴們也早已成為一個個泥人。
“雖然與上軟下硬地層做斗爭的這段時間非常辛苦,但我們也收獲極豐。”王海澤說,在這里,他們遭遇了許多機修人員工作一輩子都遇不到的案例,這對他們來說是極其寶貴的人生經歷。
如今,“皖江奮斗號”盾構機已經率先駛出最難區間,“皖江復興號”盾構機也進入了最后的攻堅戰。而這支“95后”醫生團隊已經調整好狀態,為下一階段的挑戰做著準備。
【編輯:楊璇】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