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德祿,從參軍、兵改工到退休60年來,歲月不停地流轉,角色不斷地變換,他傳承和發揚鐵道兵精神的初心未改,為部隊、企業、社會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留下一串閃光的足跡。
部隊歷練顯身手
1964年12月,蒲德祿乘坐一列悶罐火車從重慶開赴東北,在鐵6師27團汽車連當了一名汽車駕駛員。他所在的連隊參加地處大興安嶺的嫩林鐵路建設。這條鐵路全長680公里,于1964年8月開工,由鐵3、6、9師僅10萬名指戰員修建。大興安嶺年平均氣溫2.8℃,最低溫度零下52.3℃,每年9月至次年5月為冰凍期,被稱為高寒“禁區”。他當兵前是民兵連長,到部隊當年下半年便當上班長,第二年被提升為副排長。他帶領戰士們戰嚴寒,力保工程物資供應,多次受到營、連嘉獎。
1968年4月,嫩林鐵路由鐵3師和9師組織施工,6師離開東北開赴重慶,參加襄渝鐵路的建設。襄渝鐵路全長915.6公里,橋隧占線路總長的46%,全線有36座車站建在橋上或隧道里,百萬軍民鏖戰高山峽谷間,條件非常艱苦。汽車一連負責全長3233米中梁山隧道的材料運輸任務。他帶領戰士們月月超額完成任務,由于成績突出,1969年5月被提拔為排長,半年后升任副指導員,又過半年提升為指導員。1975年底,他被調往南疆,在鐵6師27團汽車一連繼續擔任指導員。1976年5月初,全團開展“大戰紅五月”,他組織開展勞動競賽,將任務劃分到班排,責任落實到連排干部,獎罰分明,把官兵和70多臺車輛設備的最大能量激發出來。他帶領全連官兵為庫魯塔格隧道運輸鋼材、水泥、砂石料、鋼模板等工程材料,5月份完成一個半月的運輸計劃,為隧道進口單月掘進110.4米、出口掘進118.8米、刷新鐵道兵隧道施工紀錄提供了有力保證。6月18日團部召開祝捷大會,鐵道兵政委呂正操到會祝賀,并為先進單位和個人頒獎。汽車一連榮獲“硬骨頭六連式連隊”榮譽稱號,蒲德祿等8人被授予“又紅又專基層政工干部”稱號。在年底團里總結表彰中,汽車一連榮立集體三等功。他1978年9月赴三營代理副教導員一個月便調團群工股任副股長,一年半后,蒲德祿被提升為三營教導員,4年后擔任團政治處副主任。在部隊的20年軍旅歲月,他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為部隊正規化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從一名戰士成長為部隊的優秀干部。
企業展示新作為
1984年1月1日,鐵道兵集體并入鐵道部,一夜間,軍隊變成企業,曾經的指戰員變成了干部職工。蒲德祿先后在鐵道兵第十五工程局二處擔任紀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在紀檢崗位上辛勤耕耘整10年。他深入西龍海線、侯月、南昆、達成、湘黔、南疆、上海等建筑工地檢查指導工作、舉辦法律法規培訓班、嚴查黨員干部違紀違法行為、對新提拔的干部進行廉潔談話,與職工交流。每天滿負荷工作,對違紀違法行為零容忍,敢于碰硬,讓一些想利用職務之便中飽私囊、損害企業利益的干部不敢觸碰紅線。他為企業干部隊伍建設和企業健康發展付出了很大努力。他所在的單位兩次被中國鐵建總公司評為紀檢工作先進單位,他個人也多次獲得集團公司表彰。
1994年,他轉任公司工會主席。他深入開展勞動競賽、創建模范職工之家、送溫暖、金秋助學、大病救助、慰問困難職工等多項活動。他跑遍了公司各項目,指導基層開展工會工作,使工會工作從上到下紅火火火,成為企業發展中的一個亮點。其間,該公司獲得河南省、中國鐵建、集團公司模范職工之家稱號。
志愿服務獻真情
蒲德祿退休后,將一部分精力和時間用在做公益上,服務社會,用心去做一件件深得人心的好事。他徒步、打車、乘公交,走街串巷登門慰問抗戰老兵龐滿科、原三重和抗日巾幗英雄蒙淑芳、志愿軍老戰士葛鳳俊、志愿軍遺孀劉桂蘭及殘疾兒童、孤寡老人、孤兒等488人次。
最讓他牽腸掛肚的是趙廷全、蒙淑芳、張加青、原三重等60多名老兵。博愛縣許良鎮志愿軍老戰士趙廷全1949年入伍,曾擔任15軍44師警衛排排長,先后參加過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斗數十次,奉命護送黃繼光、邱少云、楊根思等29位革命烈士回國安葬,兩次榮立二等功。退伍后,他本人多病纏身,家庭生活十分困難。每年中秋節,蒲德祿都要拿出幾百元,再買一些米、油及衣物去慰問,老兩口感動得放聲痛哭。
老紅軍李明勝、郜文英、志愿軍老戰士靳付喜、葛鳳俊等40多位老人每逢生日,蒲德祿都要送去壽聯、鮮花、禮物,送去一個鐵道兵的溫暖和祝福。他讓這些曾在槍林彈雨中英勇殺敵的老兵感受到人間的大愛和友情。
他還為先后去世的抗日老兵秦占勝、王書祥、施道普、張加青、巾幗英雄蒙淑芳等45位老英雄送花圈,組織100多名老兵為這些老功臣舉行告別儀式。他親自致悼詞,送他們最后一程,其親屬被感動得熱淚盈眶。
武陟縣老兵安紹秋,幾次前往徐州淮海戰役烈士陵園尋找他哥哥的遺骸,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累,但沒有結果。經蒲德祿和幾位老兵多次出面向有關部門反映,在組織、民政等多部門統籌協調下,終于找到了遺骸,并將安紹春烈士的骨灰免費安放在龍山陵園。
傳承紅色固初心
蒲德祿退休后的生活排得滿滿的,在力所能及地做公益的同時,兼顧傳承紅色宣傳,讓更廣泛地人群了解波瀾壯闊的歷史。他冒著酷暑嚴寒,足跡踏遍修武、孟州、博愛、武陟、濟源、沁陽等市縣行程1000多公里,采集老紅軍、白求恩醫療隊、抗日英雄、志愿軍趙廷全、安云鵬和鐵道兵老干部等1018名老兵的信息。他編著的《太行老兵參戰史》《鐵道兵抗美援朝英烈200名》等4部及與老兵有關的文史資料18本,存入焦作市民政局檔案館和紅色基地。
他還將家空置的5間房里建起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還在焦北建了4個傳承紅色基因的紀念館,展出一批老兵們捐贈的文物,先后接待河南理工大、鄭州航校、企業、社區、部隊、檢察院組織的參觀團60多次。
20年來,他努力做一名紅色志愿者,開展紅色研究、傳承紅色家風,組織紀念會、座談會、報告會80多場次。2012年4月初,他受中國科學院院士祝總驤之邀去北京、部隊、學校、企業作愛國主義宣講、傳統教育、黨史學習教育18場次,深受廣大聽眾的好評。任焦作日報社老年記者期間,他積極采寫老兵光輝歷史的傳奇故事,在《河南日報》《東方今報》《焦作日報》刊稿100多篇。2013年10月28日,《焦作晚報》用整版的篇幅以《老蒲的紅色情結》為題,報道了他這些年來不遺余力服務社會、賡續紅色血脈的感人事跡。
蒲德祿盡管現年81歲,但他退伍不褪色,傳承講好紅色故事、傳播紅色文化的勁頭不減,活到老、干到老,無愧于鐵道兵,無愧于企業和新時代。
【編輯:楊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