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哐啷啷、哐啷啷……”這是40年前翻斗式拌和機發出的聲響。那時候,在工地上能操作這種拌和機的人,一天下來就變成“水泥人”。但這些絲毫掩飾不了鐵道兵戰士“我為祖國修鐵路”的自豪。如今,這種拌和機已經絕跡,也許被人們已經遺忘,但我與各種拌和機,銘記了中國鐵建一路前行的足跡。
1979年4月的一天,我下班回到連隊,遠遠發現操場上數十名戰友擠成一團。我不知道發生了什么事情。作為一名剛進老連隊的“新兵蛋子”,加之18歲年輕人的好奇心,自然不會錯過這種 “擠團”看熱鬧的機會。我放下拌和水泥砂漿用的鐵锨,不由分說,貓腰鉆進人圈,只見大伙圍著一臺軍綠色的拌和機,三班長正在指指點點介紹拌和機的構造。我們看的很仔細,一個滾筒,一根鋼絲繩拉動翻轉的料倉,一個操縱把手。三班長指著滾筒說:“這個家伙連接電動機后,就不用人工拌和砂漿了,一次就能拌和多半方嘞?!闭f著,他一揮手,打了一個響指。盡管三班長說話帶著濃厚的湖南口音,我們也聽不甚明白,但他喜悅的表情感染了現場每一位看“熱鬧”的戰友。
當時,連隊擔負著南疆鐵路魚兒溝火車站站房修建任務,我們這些新兵每天除了搬運磚頭之外,就是揮舞鐵锨拌和砂漿。第一次看到這么一個省勁的“寶貝”,大伙別提有多高興了,特別是我們這些沒有見過世面的“新兵蛋子”,更是充滿了期待。
第二天一早,在連長的指揮下,我們前拉后推,就把這臺拌和機安裝到位,經過一番調試,終于生產出來第一斗砂漿。但在生產過程中依然費勁,需要試驗員現場指揮,按照比列依次裝進沙子、水泥,然后注入一定比列的水,才能啟動電機攪拌作業。唯一讓人羨慕的就是拌和機操作手。他手握操縱桿,只那么輕輕一推,只見料倉翻起,滾筒發出哐啷啷的拌和聲。不一會功夫,他松開操縱桿,黑乎乎的水泥砂漿就放了出來。盡管操作手頭戴遮灰冒、身穿灰大褂,但身上還是被噴灑了許多水泥,口腔內也吸入很多水泥。但他在操作拌和機的瀟灑舉動,卻透露出一名“技術工”的自豪與喜悅。
拌和機免去了我們用鐵锨拌和砂漿的勞累,回到宿舍,戰友們津津樂道“洋家伙”的威力,大伙十分開心。同班老兵劉廣田卻滿不在乎:“在貫通南疆鐵路夏爾溝隧道時,我們就使用這種拌和機,聽說有一種移動式的拌和機,比這種拌和機更先進。”劉老兵是1975年入伍的鐵道兵,比我們早到部隊3年,參加了南疆鐵路夏爾溝隧道掘進施工。經過他的一番敘述,大家都希望更先進的拌和機能夠早日配發給我們。
數月后,連長宣布一條好消息,團部要給我們配備一臺更先進的拌和機,同時要求各班選送一名戰士參加拌和機操作培訓。都是熱血青年,誰愿意放棄學技術的機會呢。
經過推選,全班同意我去參加拌和機操作手培訓。隨后,班長給我拿來一件灰大褂,不同于醫生白大褂之處,就是領口上連接一頂灰色布帽。第二天一早,我就穿上灰大褂,照照小鏡子,然后就雄赳赳走向工地參加培訓。微風在身后跟著,那一刻,覺得風兒是甜的。
工地上培訓,主要是近距離觀看一名“老師傅”操作示范,也不是什么高新技術,兩遍過后,大家都會操作這種“先進”的拌和機了。其實,這種被稱為先進的拌和機,與連隊使用的那臺拌和機構造相似,只是這種拌和機下面安裝了四個輪子,遷移時掛到卡車屁股后面就可以拉走了,十分省事。就這樣,這兩臺拌和機,如同親密“戰友”,和我們一起完成了南疆鐵路線上魚兒溝、和靜兩座火車站站房修建任務。
1984年元月,我們集體摘掉領章帽徽,用軍人的氣概扛起中國鐵建大旗。各類不同型號的拌和機,伴隨我們一起奮戰在祖國的鐵路建設工地上。其間,我參加了湘黔復線、株六復線、武廣客專、阜六鐵路等鐵路建設。盡管我不再是一名拌和機操作手了,但我見證了鼓筒型、雙錐形、圓盤立軸式、大型攪拌樓等各種拌和機的更新換代。如果說鐵建人用鋼鐵意志拉長了共和國的鋼鐵大道,那么不同時期的拌和機,則奏響了高質量鐵路工程建設最強音。
2017年5月,我接到公司人力資源部通知,讓我去烏西烏北聯絡線項目部。時過35年,第二次進疆參加鐵路建設,我心情特別激動。兒子知道后,就要在網上給我訂購一張機票。我拒絕了,他給我買了一張火車硬臥票。他給我買的是Z105次列車,中午11時從西安上車,結果第二天中午11時就到達烏魯木齊。普通列車,24個小時,我只在車上睡了一個晚上。就這樣,我二次進疆,沒有找到40年前參軍乘坐“悶罐車”6天6夜達到天山阿拉溝的感覺。
我知道,鐵路提速,進疆鐵路的發展,飽含了無數鐵建人的付出,而又有多少不同時代印記的拌和機在沿線“歡叫”?能夠二次進疆參加鐵路建設,該是一件多么快樂的事情呀!
在烏西烏北聯絡線建設工地,我見識了更加先進的拌和設備。
2021年,我來到蒼巴高速公路建設工地,盡管我是退休返聘人員,但腦海深處時長回放各式各樣拌和機的工作畫面。一天下午,我特意走近工地上的拌和樓,只見裝著水泥、外加劑的十個鐵罐巍然高聳,離地5、6米高的攪拌機封閉拌和,控制室內一名操作手穿著整潔的工裝,端坐于主控臺前,液晶顯示屏上清晰的顯示著碎石、沙子、水泥、添加劑、水的圖案配合比。不到3分鐘一盤,10多分鐘就裝滿一罐車。操作手說,如果工地上需要,一天可以生產上千方混凝土。如果傳輸系統出現故障,導致配合比有誤,就會主動報警停機,而這一切,遠在千里之外的監管部門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看到眼前現代化的拌和樓,腦海中瞬間浮現出40年前在天山腳下初遇拌和機的情景。真想回到年輕時代,再去學習先進拌和樓的操作技術。
40多年過去了,我見識了各類型號拌和機的演變,見證了中國鐵建發展壯大。工地上一座座高大的現代化拌和樓,無不表明,告別過去,我們正走進一個新的時代。
【編輯:釗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