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張保林,大家對他的印象,除了敬業和親切,就是“健行”:“張書記每天都堅持到一線巡查,一走就是五公里起”。張保林說這是他當鐵道兵時就有的習慣,到現在已有43年。
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1981年10月,19歲的張保林離開家鄉陜西,懷著從軍報國之心,來到山西參軍,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九三〇七部隊(鐵道兵二師七團)擔任司務長。1984年鐵道兵改工,雖留戀軍裝,但張保林第一時間響應號召,毅然換上工裝。
投身工作四十余載,他在中鐵十二局先后當過會計、民警、工區副經理、項目書記,參與了京九鐵路、昌北機場、京珠鐵路、深圳大梅沙鹽壩高速、丹本高速、太原地鐵等一大批重點項目的建設,多次榮獲個人二等功、三等功、先進個人、優秀項目書記等榮譽。
生逢偉大時代,鐵建人牢記“國之大者”,厚植對黨忠誠、為國奉獻的高尚情懷,旗幟鮮明講政治,矢志不渝跟黨走,以實際行動書寫著對黨和人民的赤膽忠誠。今年,恰逢中國鐵建成立75周年暨兵改工40周年,張保林退休在即,但仍身居基層一線,這份堅守,正是對鐵軍精神的最好詮釋。
憶往昔·崢嶸歲月煉軍魂
“不怕吃苦,不怕犧牲,干就要干出個樣子”,這句話是張保林一直所堅守的,也是他在部隊崢嶸歲月里煉得最好的“軍功章”。自踏入軍營到現在,他一直秉持著這樣的良好習慣,“想把事情干好,不留遺憾”。
2003年,張保林第一次來到新疆,在烏魯木齊三個泉隧道施工,這是一片“不毛之地”,用他的話說,“寸草不生,不具備生存條件”,這片無人區處于三十里風口,地理條件復雜,環境惡劣,常年刮著8級以上的大風,嚴重時甚至火車都會被吹翻,條件艱苦,時時有生命危險?!邦^一天晚上蓋的房子,第二天起來什么都沒有了,被大風刮得干干凈凈,沒辦法洗漱,吃水用水都需要用解放車從500公里以外的地方拉來,裸露外面的皮膚至少要被太陽曬得褪一層皮”。
面對這樣的惡劣環境,張保林和工友們沒有怯意,“逢山鑿路,遇水架橋,鐵道兵前無險阻;風餐露宿,沐雨櫛風,鐵道兵前無困難!”他們僅用不到6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全部施工任務,拿下了這場“硬仗”,將原本需要繞18公里的路程,縮短至630米,通行效率大大提高,造福了一方百姓。
四十余載,張保林無畏艱苦,將一生的黃金時代交與祖國大地縱橫交錯的“交通經緯線”,這樣的經歷也讓張保林更能理解何為鐵道兵精神,對中鐵十二局的歸屬感和集體榮譽感也愈加強烈。值得一提的是,從新疆回來7個月后,因工作需要,張保林又毅然回到了新疆,擔任項目黨支部書記兼副經理,用一年的時間建成3200米的烏魯木齊達阪城隧道,該項目獲得“省優質工程獎”和“五一火車頭獎杯”。
看今朝·堅守一線鑄品質
如今,張保林在雄忻高鐵(山西段)站前3標段項目擔任工地安全員,臨近退休的他,一如既往兢兢業業,站好最后一班崗。
雄忻三標項目位于山西省五臺縣境內,處在風口位置,冬冷夏汛,安全風險高,大風甚至三番四次將圍墻吹倒。作為一名安全員,事關安全施工,責任重大。張保林堅守基層一線,防患于未然,及時排除安全隱患,糾正施工過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做好工地中的安全教育,“安全線就是工友的生命線,必須抓好”。
安全工作事關重大,這樣的崗位,無時無刻不體現著張保林的責任心,四十年沐雨櫛風,正是因為責任心強,張保林早已成為高品質的代名詞,組織給予他高度的信任,總是將最重要的安全工作托付給這位老同志,可以說,他在,安全就在。
展未來·碩果累累心自豪
張保林曾路過自己參與建設的太中銀鐵路,心里滿滿的成就感,提起自己參建的項目,他很是自豪,“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大江南北,冷的、熱的地方都待過了,鐵路、地鐵、隧道也都參建過?!?/p>
今年九月份,張保林就要退休,提及退休生活,相比于兒孫承歡膝下的天倫之樂,張保林更憧憬的是能夠帶家人去看看自己曾經參與建設的鐵路、公路。“現在交通便利了,機械發達了,當年修路時可謂是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是典型的‘來前沒有路,走后留下路’”。多少次往往來不及坐一次自己親手修建的火車軌道,又奔向下一條鐵路戰線,成為張保林人生中一次次的遺憾。
干了一輩子鐵路,織了一輩子交通網,如今,退休后的張保林終于有時間沿著這些灑滿汗水和血淚的足跡,帶家人看看祖國的大好河山,看看曾經和工友們戰斗過的地方。這樣的言傳身教,可能是鐵建人優秀家風傳承中最生動的一種詮釋。
篳路藍縷開啟山水之程,鐵肩擔道筑就復興之路。“今天汗水灑下地,明天那個鮮花齊開放”。從西域高原到江南水鄉,吹過塞北的風,拂過鴨綠江邊的黑土地,張保林和工友們共同參建的路溝通南北,聯結西東?;仡^看一看啊,年輕的“張保林”們正行過他來時的路,新一代的鐵建人們將繼續耕耘,努力奮斗,他們四海為家,為的是建設祖國,為的是民族復興的大業!鐵道兵精神必將永存!
【編輯:釗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