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坐而論道,不如起而行之。”從工作初期懵懂的“小白”,成長為項目技術管理“多面手”,明升亮始終秉持“技術服務現場,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理念,用行動詮釋擔當、用實干扛起責任。
自2009年加入中鐵十一局以來,他先后參與了鷹瑞高速、合福鐵路、軌道鳳天路、沙坪壩下穿道、廈門集美等項目的建設,現任中鐵十一局五公司廈門集美項目總工程師。明升亮說,每一次的經歷都是成長,愿每一次都問心無愧,讓每一步都踏實穩進。
強化基礎,做技術路上的潛行者
“笨鳥先飛,做到腿勤、腳勤、口勤就沒有干不成的工程。”為了更好將校園的理論知識與現場的實踐相結合,剛開始參加工作的明升亮第一時間便深入現場向前輩請教、向同行請教與施工一線工人同吃住、同作息、同戰斗,潛心研究施工圖紙,將各項技術參數都熟記于心。
記得有一次,在項目上級領導檢查過程中,大家來到已制作完成的腹板鋼筋的箱梁旁,突然有一個領導問道:“這個箱梁腹板鋼筋總共多少根?”現場一片寂靜,這時,明升亮斬釘截鐵的回答到:“274根”。隨同的檢查人員便一根根數過去,正好一根不多一根不少。領導們紛紛豎起大拇指,對他投去了贊賞的目光。
明升亮說:“那是我第一次因為做技術而感到自豪。這些基礎工作是項目技術管理的基礎保障,也為我自己今后的技術精細化管理堅定了信心和方向。”
攻堅克難,做創新突破的“探索者”
“勤能補拙。”不超過五個字,卻是明升亮首次做好技術管理工作的關鍵所在。
時間回溯到2010年,明升亮調任至合福鐵路,作為技術主管負責項目績溪隧道的技術管理工作。績溪隧道全長9464.12米,隧道穿越了5條斷層,3個淺埋段,地質條件復雜,有富水區、瓦斯等,風險等級高,施工難度大,是全線重點控制性工程當重大的責任落在他身上時,明升亮不卑不亢,勇敢地接受了挑戰。
工作中的明升亮(夏磊 攝)
枯燥乏味的施工現場,卻被明升亮經營的豐富多彩:研究圖紙、做工程材料預算、撰寫施工方案、填寫安全技術質量資料、開展技術改革研討僅施工方案和各種記錄就超過100余份。工程結束時,他經手的資料摞起來竟超過2米。
當施工現場遇到技術難題,明升亮憑借著扎實的技術功底,反復推敲、攻堅克難。由于績溪隧道為特長隧道,且有單面連續下坡。長距離通風防塵與反坡排水一度成為困擾施工的技術難題。明升亮和項目管理團隊一起查閱大量資料,在施工現場轉了又轉,在口袋本上寫了又寫最終,經過反復試驗摸索和科學的計算、規劃,采取壓入式通風和射流風機與分級分段接力抽水引排相結合的方式,保證了施工安全有序挺進。
歷經3年的艱苦鏖戰,績溪隧道順利貫通,成為當時安徽全線8個標段,49座隧道中的“領頭羊”,該隧道洞口還獲得了“全國工人先鋒號”稱號,同時獲得全線“優秀施工工法”“優秀濕噴工藝”等諸多榮譽。
“這是我第一次攻堅隧道技術,還是那句話,勤能補拙,我所有的經驗都是跟前輩們學習、在一線中摸索出來的。”明升亮的話總給人一種踏實的感覺,而這種踏實感正是源于他自身對技術難題的無所畏懼、對工藝的精益追求、對枯燥的勇敢堅守。
臨危受命,做解鎖新領域的實踐者
從公路到鐵路,到軌道交通再到房建領域,明升亮在十幾年間解鎖了多個技術管理新領域,在無數個第一次中,他不斷汲取經驗、沉淀自己,從一個個領域新人蛻變成為成熟人才,成為技術管理“多面手”。
2021年10月16日,正在該公司鳳天路下穿道項目的明升亮,突然接到通知,要求第二天到廈門集美項目報道,臨危受命的他二話不說,背上行囊,從重慶趕到廈門。廈門集美項目是集團公司唯一一個房建重難點項目,有地鐵特級保護的風險,同時它也是公司在廈門的首個項目,建好項目對公司的聲譽至關重要。
在施工現場(夏磊 攝)
作為項目總工,明升亮堅持“方案先行”原則,確保每道工序都有明確技術交底。在關鍵和重要工序上,他帶領團隊現場指導,講解施工技術要點,實現“管”“監”責任落實,確保安全和質量始終處于受控狀態。在安全生產方面,針對有限空間作業,各專業交叉作業、地鐵實施監控評估、群塔作業、鋁模爬架施工等高風險環境,他積極編制安全工法課題。
在項目建設的整個過程,他深度研究卸載加載及樁基施工對地鐵的影響,聯合各地資深專家、福州大學開展了《運營地鐵隧道上部既有地下空間改造施工控制關鍵技術》研究,確保了整個施工過程地鐵變形在允許范圍。同時針對外立面材料、斜屋頂掛瓦等,他深入市場調研對各種新型外墻面層材料進行研究,與周邊嘉庚風格建筑相得益彰,真正實現了“春風再起,山海更新”,圓滿完成了廈門集美所有樓棟封頂任務,使之成為廈門首屈一指的高品質樓盤。2023年,該項目鋁模工藝獲得了重慶QC一等獎,榮獲了重慶工會評選的勞動和技能競賽月度之星。
“年輕就要放手博”,回顧明升亮技術歷程,無論是從事基礎設施業務,在荒野開辟道路,抑或是從事房建業務,在繁華都市一隅筑起座座高樓,在每一次新的領域,他都拼勁力氣。
在無數個日日夜夜里,他曾為一道道難題冥思苦想、為一次次測評憂心忡忡、為化驗細節反復操練,將各種技術資料翻厚又讀薄,將一項項操作分解又融合,筆記本換了一個又一個……正是這平凡的腳踏實地,才繪就了一個基層技術員奮進成長的故事。
【編輯:劉佳】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