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姐,今天初六啦!馬上臘八節啦,今年什么時候給咱們做一次臘八面吃呢?”正在寫匯報材料的我,收到同事李琳濤發來的消息,不禁莞爾。回想起去年的這個時候,也是臘八節前夕,想著臘八當天項目食堂會準備臘八粥,我便嘗試著給大家做了一盆臘八面,沒想到還挺受歡迎,竟然讓李琳濤惦記了一年。忽然間,那些關于臘八面的刻骨銘心的記憶,紛沓而來……
走進臘月,年的味道一天比一天濃。總是會想起我小時候,那么期盼過年。一到冬天,我就會不時地纏著母親問,什么時候過年?母親就會說:“早著呢,去好好學習。”一進入臘月,就不時會聽到零星的鞭炮聲,漸漸地就有了年味,而這年味最先是從母親做的噴香的臘八面里溢出來的。
每年臘八這天,在家家戶戶喝臘八粥的時候,母親都會做上一鍋香噴噴的臘八面。母親常說“紅白蘿卜似疙瘩,母親叫你吃臘八”。她所謂的“疙瘩”就是“臘八臊子”,做起來非常講究,是將豬肉、胡蘿卜、青蘿卜、芹菜、豆角、豆腐、西紅柿、土豆等八種肉和蔬菜切成小拇指大小的正方體小丁,然后佐以大蔥、蒜苗、茴香等調料,用文火燴炒在一起,其味醇色佳,別有一番滋味。
做好了“臘八臊子”還要搟好面條。首先面要和得均勻,反復搓揉,直至搓揉成軟硬適中的面團,醒發一會兒繼續搓揉直至表面光滑,再醒發面團一段時間。接著用搟面杖在面團中央朝邊緣搟成面皮,把面皮卷在搟面杖上,進行前后推搟成橢圓形。撒上一些干面粉,防止粘連,最后搟成一張厚薄均勻的大面皮。再把撒上干面粉的大面皮疊壓對折,用刀切時,刀尖不離案,刀把緩緩抬,切成寬度均勻的面條。然后,水開下鍋,撈出面來,盛在碗里,再澆上提前炒好的“臘八臊子”。這樣,一碗碗好吃、筋道、有營養的臘八面就能上桌了。
煎得金黃的豆腐丁、橘色的胡蘿卜、黃色的土豆丁、綠色的蒜苗、白色的面條、紅色的湯汁,簡直是色香味俱全。慢慢地喝一口湯,酸、辣、鮮味兒能讓全身的每個汗毛孔都舒展開來。臘八面好吃,加了母親親手炸制的油辣子的面更是人間美味。記得最清晰的便是母親的臉,七分疲倦,三分溫情。在我將一碗臘八面狼吞虎咽下肚之后,一天的疲憊也消失得無影無蹤。
參加工作后,我來到了中國鐵建。因為工作性質,每年的臘八我都在離家千里的工地上,很多年我都沒有再吃過母親做的臘八面。但是在鐵建大家庭中,來自天南海北的同事們,操著不同的口音講著家鄉臘八節的趣事,和大家一起喝食堂熬制的臘八粥,和大家伙一起做臘八豆、臘八蒜、臘八豆腐,品嘗著天南海北的臘八美食,讓內向的我都情不自禁上手給大家做了一次臘八面。這些味道,才下舌尖,又上心間,讓我幾乎分不清哪一個是滋味,哪一種是情懷。
我記得,去年吃臘八面的時候,項目大家庭的兄弟姐妹們圍坐在一起,邊吃面邊聊天。
項目總工趙海東的父親是公司已退休的老鐵道兵,趙海東給我們講了他父親當兵時的故事。他說連隊分配任務的時候,大家都是搶重活、累活、難活、危險的活兒去干。挖坑、抬桿、叉桿、立桿、金具組裝等只要能夠一個人完成的工作,根本不要幫手,全憑自己。干完一天的工作,不管多晚回到連隊駐地,戰士們都是主動把第二天施工所需的材料領好備齊、裝上車之后,再去洗漱吃飯。老同志楊兆瑞給我們講了“流動炊事班”的故事:鐵道兵第四師發電連負責電力線路架設,因為線路很長,施工路途遠,連隊施工都帶著炊事班,到了工地炊事班第一件事就是壘爐子。在野外就是用幾塊石頭簡單一搭,燒撿來的柴火,煮大米和小米摻在一起的二米飯,兩三個人做一個連隊的飯。線路很長,通常一個地方住上兩三天就拆掉帳篷帶上鍋碗瓢盆到下一個地方。連隊組織戰士去汾河邊上打豬草,只留一個人做一個連隊的飯,一邊生火,一邊炒菜蒸饅頭……講完故事,楊兆瑞唱起:“背上了那個行裝,扛起那個槍,雄壯的那個隊伍浩浩蕩蕩……”唱著唱著,大家都跟著哼唱了起來:“同志呀,你要問我們哪里去呀?我們要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熟悉的旋律,激情燃燒的歲月啊,怎能輕易忘懷?
這一次吃臘八面的記憶不僅是鐵道兵精神的傳承,更是同為鐵建人情感的交流,代代相傳的溫暖和關愛在臘八面的香味中悄然延續。
在每一個人成長的旅途中,總會有不期而遇的溫暖和生生不息的希望為我們指引方向,就像記憶深處的那碗臘八面帶來的回憶,是對親情的凝視,是對奮斗的領悟,它教會我如何在歲月的流轉中感受生活的意義,如何在文化的傳承中堅守自己的初心。這不僅是一碗面一次回憶,更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對情感的尊重和對生活對工作的熱愛。
“‘臘’寓有新舊交替的意思,一碗熱氣騰騰的臘八面浸透著對未來美好的期許。”陳姐笑著說道,“萍萍,快許個愿吧。”
“祝我們大家心想事成,祝‘單身漢’們早日脫單,祝考證黨們逢考必過,祝我們參建的濟南軌道交通4號線早日通車。”我在心里默默地許下了新一年的美好愿望。
【編輯:佳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