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親是一名鐵道兵,1978年入伍,在泛黃的相冊里,我看到了當時20出頭略帶青澀的父親,“你看,這是你李叔叔,我們倆是老鄉,又分在了一個班,平時干啥都在一起,現在他退休回老家了,見面有點難嘍……”談到曾經的戰友,我從父親的話里聽出了些許遺憾。
回顧父親的半生,不管是4年的軍旅生涯,還是兵改工后在企業里工作,父親一直奮戰在施工一線,印象中每年見到父親的次數屈指可數。
上了小學以后,每逢寒暑假,母親總會帶我和哥哥去看望父親,那個時候我才對父親的職業有了朦朧的認識。父親不是在修鐵路,就是在修高速公路,有的時候是建大橋,看到那么多壯觀的建筑,小小的我也覺得父親是真的偉大。
長大一點,我對父親的職業又有了不同的認識,雖然很偉大,但也很辛苦。施工的位置遠離城市,交通也沒有那么便利,和家人團聚的時間也很少,“爸,你為什么要選擇這個職業?”為了解開心里的疑問,我鼓起勇氣問父親。父親先是愣了一下,又語重心長地對我說:“有些事情總要有人去做,我曾經是一名鐵道兵,逢山鑿路、遇水架橋,這就是鐵道兵精神,建設祖國的大好河山,讓交通變得更發達,讓每一個漂泊在外的人回家的距離越來越近,既是我肩上的責任也是光榮的使命。”父親的話一下子點醒了我。
2010年,23歲的我立志要做鐵道兵精神的傳承者,選擇了和父親一樣的道路,成了一名筑路架橋的鐵建人,更為幸運的是,我和父親同時參建了哈羅(哈密到羅布泊)鐵路。“這里的條件不太好,可既然來了就要堅持住!”這是父親見到我說的第一句話,我使勁點了點頭。沒有信號、沒有淡水、沒有電源、沒有人煙、沒有綠色,只有13級沙塵暴、地表70多度高溫和一望無垠的戈壁灘,這是對羅布泊的真實寫照,可就是在這樣的環境里,沒有一個人選擇退縮,我和同事們接連完成一個個施工節點,克服一個個技術難題,把“生命禁區”變成了中國西部的“璀璨明珠”,我為自己是其中一員而感到驕傲。
鐵道兵志在四方。哈羅鐵路竣工后我又先后參建了寶漢高速公路、滬昆鐵路、濟南黃河隧道等重點工程,每到一個項目,父親總會叮囑我,要把鐵道兵精神傳承好、發揚好,永遠不要忘了初心。
時光荏苒,如今父親已退休5年,我也已經入職13載,接下來的日子里,我要繼續以新時代鐵建人的身份繼續投身祖國建設,牢記父親的殷殷囑托,做鐵道兵精神的傳承者、傳播者和踐行者,為企業高質量發展不懈奮斗。
【編輯:佳冰】
相關新聞